老旧小区改造藏着“暖心密码”
本报讯(记者何飞燕通讯员杨婷婷) “改造虽然有点吵,但网格员小胡的电话随打随接,楼道长吴阿姨天天来协调,大家反倒比以前更爱聚在一起讨论‘新家’的样子了!”近日,家住兴福巷5弄改造小区1号楼的李亚萍,笑着道出了兴圃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现场的别样景象。如今,在多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脚手架林立、工人忙碌已成常态,但与施工相伴的并非矛盾纠纷,而是邻里关系的升温、社区共识的凝聚。老旧小区改造正悄然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特殊契机。
施工声音太吵、材料堆放挡路、窗户溅了泥点……改造过程中居民可能遇到的各类“烦心事”,在兴圃社区有了高效解决方案。社区依托精细化网格体系,建立网格员和社工24小时在线响应机制,居民反映的问题能第一时间精准直达片区负责人,通过每日实地走访与线上及时应答,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叶叔家担心施工影响车辆停放,我们立刻协调施工方调整脚手架间距;王阿姨反映早间噪音扰孩休息,施工队马上优化工作时间;蒋姐提出夜间巷道路灯太暗看不清脚手架,当天就联系路灯所更换亮灯……”网格员胡玲玲的工作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日常协调的细节。“快响应、快协调、快处理”的工作准则,让许多可能引发居民不满或邻里摩擦的“小疙瘩”,在工作人员的快速介入下顺利解决。
除了高效化解问题,兴圃社区更将改造现场变成了“邻里议事厅”,依托“楼巷长+热心居民”的自治力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储藏室平台的绿化带是否清理、雨污分流管道如何设置更合理……这些关乎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改造细节,不再仅凭图纸定夺。社区工作者常组织居民、楼巷长围坐在改造楼栋下、小广场旁,你一言我一语为“新家”出谋划策。“以前大家见面顶多点点头,现在围着改造的事能聊半天,邻里关系反倒更近了!”楼道长伍叔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
眼下,兴福巷5弄的改造工程仍在如火如荼推进,脚手架依旧矗立,但居民们眼中早已不是只有施工带来的灰尘与噪音,社区工作者奔波协调的身影、邻里间热切讨论的场景,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共建家园的参与感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