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缑乡风情

清明节前谈清明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4年04月02日 09:31:50

  潘志海

  清明分为节气的清明与节日的清明。作为节气的清明,是太阳到黄经15°时开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释义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而明洁”。《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15日则清明风至”。因古代文化传播困难,则以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历书》载“春分后15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里的斗是北斗,北斗的柄指在“丁”黄经15°的位置上。说明是以太阳与赤道的角度而定,所以,阳历的清明总是定在4月4日(平年)或4月5日(闰年),可见清明应是在仲春与暮春之间。

  宋词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之句。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癸丑二月上巳日作修禊时,写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可见古人已将清明、寒食、上巳三者融合,逐渐将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上升到扫墓、踏青、修禊的法定节日,又不断扩大到放风筝、植树等,但将清明作为节气是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清明前是春分,后为谷雨,按每一节气15日计算,我们宁海人定“前七后八”这15日为清明。

  传统所说的“四时八节”中,四时当然是指春夏秋冬,八节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以上是说清明是二十四个自然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下面谈谈如何将清明这个节气演变成为悼念先人祭拜祖先的特定节日。

  祭祀分为祭天地与祭祖先两大类,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从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这是人类信仰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特别信仰天地和谐的理念和对祖先的崇拜,祈求天地神明和祖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降福免灾,先是由氏族、部落,上升到国王君主定期集体祭祀。

  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与国家一统的郡县制的确立,祭祀也随之普及到民间。春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所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此意。清明前后又是春季里“芳草丰茂,百花争艳”之时,人们选这样的季节作为春祭,直到春秋初期,晋国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又结合《周礼》中“春以木铎修火禁子国中”定为寒食节,即禁烟火,吃冷食。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开始墓葬,所以盛行墓祭,故而将寒食结合传统的墓祭,即是俗称上坟、扫墓。

  寒食在远古时期很长,直到唐朝定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由于寒食的三天往往与清明重叠,所以就打包成“寒食清明来相吊”。从唐朝开始正式将寒食和清明这一节气合并,并将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宋代将这个综合节日放假七天,经元明清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要回乡过清明,祭祖兼踏青。

  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很多习俗与活动,各地也各有特色,比较普遍的是踏青(也叫踏春,现代人都叫春游)、植树与插柳。古诗也提到:“寂寞柴门村落里,也叫插柳记年华”,现已演变成植树节。“蚕花会”因目前养蚕业在宁海基本绝迹,故而“蚕花会”也早已淡出。放风筝、荡秋千也是清明前后盛行的活动,现在宁海也很少见。

  文士们结伴春游吟诗作赋,写散文、游记,出现了一个新词叫“驴友”。宁海的民间似乎都要捣“青麻糍”,也叫“清明麻糍”,也有人包“青饺”,谚语有“清明麻糍劳碌块,重阳麻糍安稳块”等等。

责任编辑: 俞枝秀    稿源宁海新闻网